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院新闻 >> 正文

曾松军教授课题组在激活型金纳米团簇设计及GSH原位NIR-II成像监测方面取得新进展

发布人:日期:2025-07-01浏览数:

近日,我院曾松军教授课题组在近红外二区(NIR-II)探针的设计与应用方面再度取得新进展,该成果以“Activatable and Renal Metabolizable NIR-II Emissive Au Nanoprobe for Real-Time Monitoring of Kidney GSH”为题在校定TOP期刊Nano Letters上发表,近年来,曾松军教授课题组围绕着多功能NIR-II光学探针设计及应用,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,取得了系列研究成果,先后在国际一流期刊NanoLetters2025, doi.org/10.1021/acs.nanolett.5c02358;Small2024,20, 2405457;Small2024, 20, 2400883;Nano Letters2023,23, 10642;Advanced Materials2023, 35,2207038;Nano Today2023,53, 102027;Nano Letters2022, 22, 2691;Advanced Science2022, 9, 2203902;ACS Nano2021,15, 3201;ACS Nano2019, 13, 248;Advanced Science2021, 8, 2004391等上发表。

谷胱甘肽(GSH)作为生物体系内广泛存在的关键巯基化三肽分子,在维持细胞稳态中发挥核心保护功能。其通过独特的氧化还原缓冲机制有效清除活性氧簇,在亚细胞水平调控氧化还原平衡,从而保障生物大分子结构稳定性和代谢通路正常运转。近年研究揭示,GSH的表达水平与多种重大疾病(包括恶性肿瘤、神经退行性疾病、器官纤维化等)的病理进程存在显著关联,其动态浓度变化可作为早期诊断的生物标志物。然而传统检测手段(如比色分析法、电化学传感技术)受限于样本前处理复杂、体内实时监测能力不足以及时空分辨率有限等缺陷,难以满足原位精准监测的需求。基于此,开发具有高灵敏度、高选择性的实时原位监测新技术将具有重要的意义。

曾松军教授团队基于配体到金属的电荷转移策略,构建了一种GSH特异性激活的金纳米团簇,用于体内肾脏GSH表达水平的NIR-II精准成像。该研究采用聚乙烯吡咯烷酮介导的氯金酸原位还原法构建纳米体系,所制备的金纳米团簇呈现无荧光发射性质。而通过GSH的特异性激活,该探针在808 nm激光激发下可产生浓度依赖的NIR-II荧光响应,成功实现了原位肾脏GSH水平的实时动态监测与代谢可视化。该研究为肾脏GSH相关疾病的早期诊断和疗效评估提供了新型无创可视化成像方法。

我校博士研究生文兴旺为论文的第一作者,曾松军教授为本论文的唯一通讯作者,湖南师范大学为论文的唯一通讯单位。该工作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(22175062)、湖南省杰出青年基金以及湖南省芙蓉学者奖励计划等基金的资助。

论文链接:https://doi.org/10.1021/acs.nanolett.5c02358

一审:曾松军

二审:贺兵香

三审:廖洁桥